什么叫配资股 李嘉诚“莫天真, 勿糊涂”
终于香港《大公报》忍不住,连发两篇檄文,对李嘉诚发五连问直戳李嘉诚的脊梁骨,把李嘉诚钉上“爱国审判台”:为何在中美对抗时卖战略资产?所谓商业行为是否暗藏政治算计?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有冲突的时候,该如何选?巴拿马港口成美国打压中国工具咋办?中国航运安全谁来守护?港澳办官网连夜转载这篇文章,虽未点名但句句诛心:“莫天真什么叫配资股,勿糊涂!”
商业帝国的崛起:白手起家的传奇
李嘉诚出生于1928年广东潮州的一个教师家庭,早年因战乱逃至香港,15岁辍学打工,从茶楼跑堂、五金厂推销员起步。1950年,他创办长江塑胶厂,凭借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,将塑胶花推向国际市场,赚取第一桶金。1979年收购英资企业“和记黄埔”,成为首位掌控英资商行的华人,标志着其商业版图从制造业向房地产、港口、能源等多元化领域扩张。至2025年,他以373亿美元身家蝉联福布斯香港首富,连续多年稳居华人财富巅峰。
交易背后的地缘政治角力
巴拿马运河作为全球6%海运贸易的咽喉要道,承载着中国21%货船的通行需求。美国长期将其视为“战略资产”,特朗普政府曾多次宣称“不排除动用武力收回运河控制权”,并施压巴拿马政府终止与中企的合作。在此背景下,李嘉诚选择将运营权延长至2047年的港口提前抛售,被解读为对美方压力的妥协。
此次交易的买方贝莱德集团与美国政界关系密切,其CEO拉里·芬克与特朗普私交甚笃。舆论普遍认为,美国资本收购运河港口后,可能通过提高中国船只停靠费用、限制通航效率等手段,遏制中国航运业发展,进而影响“一带一路”战略布局。香港《大公报》尖锐指出,这一行为“看似精明的商业交易,实则是将战略资源拱手让与对手”。
商业逻辑与家国情怀的冲突
从商业角度看,李嘉诚的决策符合其一贯的“低买高卖”策略。港口业务虽为优质资产,但面临地缘政治风险加剧、运营成本上升等挑战。长江和记股价在公告后两日飙升21.9%,显示资本市场对短期套现的认可。然而,这一行为与华为、TikTok等中企在美打压下坚守底线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,暴露出商人“趋利避害”的本能与民族企业家精神的差距。
官方评论强调,“伟大的企业家必是爱国者”。在中美博弈白热化的当下,核心港口的控制权关乎国家战略安全。历史上,中国商人曾有“毁家纾难”的壮举,而此次交易被质疑为“助纣为虐”,将使中国在贸易战中面临更多掣肘。有分析指出,若美国掌控运河港口,可能进一步胁迫拉美国家选边站,破坏中国与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。
争议与反思:资本无国界,商人有国籍?
事件引发关于“资本与国家利益”的激烈讨论。支持者认为,企业有权自主处置资产,不应被道德绑架;反对者则指出,李嘉诚长期受益于中国市场,其资产布局本就与国家战略紧密相关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交易完成后,长江和记刻意保留了中国内地及香港的港口资产,这一选择被解读为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与对海外风险的规避并存。
舆论普遍呼吁企业家在商业决策中增强家国意识。正如《大公报》所言:“当商业资本与国家战略安全冲突时,企业家应与国家站在一起。”在全球化退潮、地缘政治升温的今天,这一事件不仅考验着李嘉诚个人的格局,更警示着所有跨国企业:在国家大义面前,任何“精明”的算计都可能得不偿失。
李嘉诚出售巴拿马港口事件什么叫配资股,表面是商业资产的腾挪,实则是中美战略博弈的缩影。它既暴露了资本在政治压力下的脆弱性,也引发了对企业家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。在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,中国需要的不仅是“商人”,更是有家国情怀的“企业家”。唯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利益紧密相连,方能在时代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。